教学培训

四十年光辉历程 四十年沧桑巨变
2013-07-15 红旗渠干部学院 2131

林州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1 00万。l994年撤县设市,现辖l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45个行政村。上世纪60年代,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林州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不畏艰难,苦战10年,硬是斩断l250个山头,修建桥涵2530座,涵洞299个,开凿隧洞1 3 8个,架设渡槽1 5 0座,修建各种建筑物7 l 93座,共挖砌土石方l696.1 9万立方米,总投工日3963.85万个,投资7154.7万元,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州干旱缺水的历史,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通水40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粮食亩产由开灌前的1 OO余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增产粮食l5.9亿公斤。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林州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据统计,红旗渠年净创效益4000余万元,40年来共创效益l 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 3倍。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 “幸福渠”。 红旗渠成为我国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思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l 995年4月l 4日,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l 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l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将精神财富转换为物质财富。风景区开发十几年来,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资金3 000万元,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提高品味,强化服务,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十多年来,共接待游客1028万人次,门票收入8 000万元,带动旅游产业收入达8亿元。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红旗渠的品牌功能日益显现。为进一步增强品牌竞争力,发挥品牌效益,打造“红旗渠”的“经济航母”,l 99 9年林州市到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红旗渠”商标,成立了“中国红旗渠集团”。红旗渠系统产品有香烟、啤酒、白酒、水泥、汽车配件、铝型材、扑克、食品等25类23 0种。2000年经北京北方亚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红旗渠品牌价值达1O.4亿元。随着时代的发展,红旗渠品牌功能将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 旗渠精神是林州的立市之本,兴市之魂,是林州人民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几十年以来:林州人民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 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林州从一个贫困落后的穷山区已发展成为全国建筑之乡、全国最大县级汽配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特别是1 994年元月24日撤县设市以来,林州人民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意识紧密结合,谱写了一曲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冶金、机械铸造、建筑建材、轻纺、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群体,成为林州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27 1家,其中年产值超五千万元的l 0家,超亿元的8家。全市年产生铁l 2 0万吨,铸造配件3 5万吨,电解铝l0万吨,水泥1OO万吨,灯管l200万支,铝塑制品3.8万吨,玻璃制瓶12亿只。20O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3.7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32.8亿元。全市财政收入的5 O%,税收总额的70%都来自于工业。 建筑业稳步提高。林州素有匠乡之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改革开放的东风,组织大批能工巧匠走出太行山,奔赴全国各地搞建筑业,形成了“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强大阵容。 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建安企业27家,其中总承包一级3家、二级1 0家。全市3 1 00多个建筑工程队、1 4.5万建筑大军分布在国内26个省、市、 自治区的3 00多座城市。年均完成建安总产值40亿元,利税3亿元,创劳务收入1 O亿元。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把林州建筑业形象地概括为“五子登科”,即:“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路子。”建筑业为林州作出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70%:即银行存款余额的70%来自建筑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从事建筑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得益于建筑业。 旅游业快速崛起。林州地处南太行山区,自然条件独特,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得天独厚的“一红一绿”旅游资源优势。 “一红’’就是红旗渠爱国主 义红色教育游。 “一绿"就是被专家学者誉为“人间仙境、百里画廊、步随景移"’的林州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游。此外,太行之魂王相岩,中原一绝太极山,国家森林公园五龙洞,华夏之最桃花瀑等雄险奇秀的自然风光和冬夏倒置冰冰背、寒冬绽蕊桃花洞,千古之谜猪叫石三大奇观,以及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无不让人留连忘返。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都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林虑山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市区面积由1993年的6.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5.9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1993的6.8万人增加到12.9万人,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讯、公交、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均公共绿地达9.4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 6.7%。林州已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美丽的山城。全市1 3个小城镇镇区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建成区27平方公里,镇区总人口1 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3%。姚村‘镇被命名为“中国乡镇之星”、 “全国重点小城镇’’。陵阳镇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姚村、陵阳、河顺等9个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史家河、定角等2 1个村被命名为“中州新村”。林州市先后荣获“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 “全省‘十五’期间城镇重点县市”等称号。 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林州电力集团发电容量达到11.1亿千瓦时。全市完成了农村和城区电网改造,1OO%的自然村实现通电,被评为全国农村电气化先进县(市)。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总通车里程达到2269公里,形成了“二纵五横’’的公路交通网络,连续l6年被命名为全省公路建设“金杯县”。全县拥有移动电话13万部,固定电话20万部,固定电话入户率占全市总户数的85%。 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实现了“五通”,即村村通电、通公路、通汽车、通程控电话、通广播电视,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以来,为彻底改善林州的发展环境,投资16亿元的安林高速公路、投资1.99亿元的红旗渠补源工程——马家岩水库相继开工建设。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级各单位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林州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近几年来,全市共引进市外资金15亿元,被评为“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五十优”县(市)之一。 2003年全市完成GDP58.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亿元,连续23年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290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2元,比河南省平均水平高出669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第12位。近年来,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双基”教育工作先进县市等40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所有的变化和成就,无不闪烁着红旗渠精神的光芒,是林州百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把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相结合,把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红旗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将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将永远激励林州人民开拓奋进。我们举行红旗渠通水40周年纪念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增强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力争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合作办班:

0372-6186602
0372-6186620

办 公 室:

0372-6186601

传  真:

0372-6186611

邮  箱:

hqqgbxyjwb@163.com

网  址:

www.hqqgbxy.com

学院地址:

河南省林州市学院路1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24 红旗渠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工信部ICP备案:豫ICP备150289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