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科研

红旗渠精神:奋斗出的“幸福渠”
2019-10-01 红旗渠干部学院 2621

      一渠绕群山,精神撼天下。

       缠绕在太行绝壁的红旗渠,是30万林州人苦干10年创下的人间奇迹。今年7月,是红旗渠全面建成通水50周年。如今,这条“救命渠”整整流淌了50年,被称为“幸福渠”。而当年一钎一炮锤炼出的红旗渠精神,也在淬火中升华。

       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9月23日,红旗渠亮相“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9月25日,红旗渠建设者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

       连日来,郑报全媒体记者赶赴豫北林州,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力量。从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到美太行,林州人谱写了壮丽的诗篇。50年后,这里依旧激荡人心。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闯 文/图 发自林州

       【闪耀着奋斗之光的河流】

       秋日的太行山,五彩斑斓,如诗如画。站在红旗渠畔,抬头千仞悬崖,俯首百米峡谷,缓缓流淌的渠水向前奔腾不息,把很多人的情绪自然带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市)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2019年7月6日,是红旗渠全面建成通水50周年之日。

       9月23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一名参观过展览的林州籍干部自豪地说,在红旗渠精神展区,一张张黑白照片和修渠人实物模型,令人印象深刻,“红旗渠已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

       9月25日上午,“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红旗渠建设者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荣誉,非常光荣,对我们来说是精神上的洗礼,备受鼓舞。”一名干部真诚地说,“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

       事实上,这不是红旗渠第一次领奖。自开建起,红旗渠就是一条闪耀着奋斗之光的河流,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地质公园、新中国60年地标、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作为中国精神的象征之一,其纪实电影登上过联合国的舞台。

       【三代人的坚守】

       在2014年5月落成的红旗渠纪念馆新馆里,雕塑再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年三十,一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出村接时天黑路滑被石头绊倒,水洒了个精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

       旱,大旱、连旱、久旱,是烙印在林县人骨子里的痛。盼天下雨,盼泉长涌,盼水长流,盼吃水不出村,盼种田有水浇……“宁愿苦干、绝不苦熬”,是林县人的真实写照。

       “1960年2月,红旗渠正式动工。父亲张运仁第一批上了建设工地,任施工排排长。”1949年6月生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站在纪念馆里的太行丰碑前,沉默不语。丰碑上面镌刻着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牺牲的81位烈士姓名,其中包括他的父亲张运仁。

       讲起父亲,张买江哽咽了:“才38岁啊。”他没想到,父亲走后母亲赵翠花把他赶上了工地,“孩子,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不把水引回来就别回家”。

       13岁的张买江就这样上了工地,成为“渠二代”,也是最小的修渠者之一。这一去,直到红旗渠总干渠修好,张买江才回来,隔了整整5年。

       1966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前,赵翠花坐在渠边整整守了一夜——她想先打第一桶水。她呼叫着丈夫的名字:“运仁啊,大孩儿把水引过来了,你也可以放心了。”张买江回忆说:“我挑的是俺村第一担水,当时去挑水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哭的。”

       红旗渠修了10年,张买江干了9年,最宝贵的青春都是在修渠中度过的。红旗渠建成后,张买江到林州第一实验小学工作,直到2009年退休。现在,他又从事了更有价值的事业——红旗渠干部学院“编外教师”,向全世界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张买江说,自己的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在合涧渠管所工作,成为“渠三代”。张学义说:“父亲一直嘱托我,他修好渠了,必须让我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

       从修渠、护渠到讲渠,半个世纪以来,一家三代人的生命与红旗渠紧紧连在了一起。

      【“精神历久弥新”】 

       申伏生,林州市委原宣传部部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研究员,土生土长的林州人,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致力于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出版了《红旗渠精神读本》《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等作品。

       谈起有关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的重要节点,申伏生如数家珍:“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年龄最大的60岁,修建历时10年,全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工程。建成后,全县410个村受益,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1960年2月11日,3.7万林县民工开赴建设工地,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3月,更名为红旗渠。当年完成红旗渠总干渠第一、二期工程。1965年,71公里长的红旗渠总干渠全线贯通。4月5日,在红旗渠分水岭举行总干渠通水典礼。杨贵代表林县县委作报告:“经过5年奋战的红旗渠总干渠,今天正式通水了。这是全县人民群众的一件大喜事,是林县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1969年7月6日,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周恩来总理对国际友人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

       “那么红旗渠精神是从什么时候正式提出来的呢?”申伏生说,那是在1990年3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时,林县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他见证了这一刻,“红旗渠精神浓缩成了通俗易懂的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1991年1月5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向全省农业战线十面旗帜学习的决定》中,把红旗渠精神列为旗帜之一。1月25日,李先念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93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目为《红旗渠精神光耀中原》,介绍林县艰苦创业“三部曲”。

       林州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红旗渠干部学院2012年12月开始筹建,2013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河南省“三学院三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功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4000余期,培训学员超过22万人。

      【“都是奋斗出来的”】 

       “说到红旗渠,就不能不说青年洞,它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旅游的核心景点。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青年洞管理处主任刘志华说,青年洞位置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

       1990年,为了响应中外游客的需要,林州市对红旗渠进行改造,使之从一个单纯的人工建筑转变成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文化景区。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总经理林永艺介绍,目前,景区建成了青年洞艰苦创业体验区和红旗渠纪念馆展览展示红色教育培训区,开发了红旗渠田园项目、“红旗渠精神”VR体验馆、红旗渠实景演出、红旗渠大讲堂、红旗渠渠首探索项目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色旅游模式。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心中升起红太阳,千军万马战太行,毛泽东思想来统帅,定叫山河换新装……”在青年洞,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唤起了许多人无穷的回忆……

       当年的许多修建者,或已离开,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回顾那段历史,很多人都发现,“红旗渠精神”依然是常新的。“我认为,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给予我们的价值和启示,就是一切的成功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林州市副市长李蕾表示。

       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

       “红旗渠是一个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的地方,代表了一种中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续航梦想、接续奋斗,并日益被世界人民所认知、所感悟,是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鲜活事例。”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说。

合作办班:

0372-6186602
0372-6186620

办 公 室:

0372-6186601

传  真:

0372-6186611

邮  箱:

hqqgbxyjwb@163.com

网  址:

www.hqqgbxy.com

学院地址:

河南省林州市学院路1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24 红旗渠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工信部ICP备案:豫ICP备150289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