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我赴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五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来到巍峨的太行山,看到蜿蜒的红旗渠,我回想起自己刚毕业便扎根石龙川水库,一呆就是六七年,深知水利工程的漫长和艰苦,水利人的辛劳和寂寞。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为了改变千百年来缺水的困境,立誓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在没有高科技及现代化技术的条件下,仅凭一锤一扦一双手,在悬崖峭壁、沟壑纵横的太行山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水利奇迹。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这份幸福来之不易,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面对巨大困难,敢于与天斗、与地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用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反映出林县干部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上世纪五十年代,林县县委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调查了解到缺水是最大的发展障碍,初步测算后果断决策“引漳入林”。工程伊始,他们面临着特殊的时代背景、薄弱的经济实力、落后的技术水平等诸多问题,中途还差点被叫停。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的思想不深刻,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起来的意识不强烈,红旗渠是根本修不成的,我对林县县委和人民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气魄深深惊叹。从红旗渠修建至今,林州经济已进入河南十强,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红色教育一片发达,林州老百姓的日子这么幸福,很大一部份归根于这项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0年前的林县县委已经真切践行了这段话,他们将群众的意愿上升为县委的决策,再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无论是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事”,还是某个群众自己的“小事”,都放在心中第一位置。杨贵书记决策修渠时面临的非议很多,有人说杨贵是为了当英雄,红旗渠是面子工程,后来还遇到中央的“百日停工”的指示。但杨贵书记顶住压力,召集三百名青壮劳力继续施工,预防了工程半途而废的风险。有次他下乡调研,遇到需要喝羊骨架汤却又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他第一时间骑自行车到县城,自掏腰包购买羊骨架,再风尘仆仆送到老人家中,老人感动得泣不成声……以管窥豹,红旗渠的修成,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闪烁着共产党员“忠诚、信念、责任、忘我、担当”的光辉。
三是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过去的几百年间,林州的水利工程仅仅被动地依靠“好官”、“能吏”来主持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全县范围的缺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第一次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可以自己作主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县委的带领下,十万大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终完成这丰功伟业。可以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红旗渠修成的根本力量。
四是敢于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林县县委一班人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牢记“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林县穷,穷的根子是缺水,所以林县县委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困难,举全县之力来建红旗渠,全县所有领导干部都走在建设的前列,和群众一起建、一起干。他们推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哪里工程最困难、最危险,党员干部就到哪里带头参加劳动。实行“五同”制度: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红旗渠的修成,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命运,解决了人畜吃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促进了工业企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锻造了红旗渠精神,为林县人民积累了强大的精神财富,让林县人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彻底改变,奠定了林州四部曲的基础,从此林州从战太行到出太行,走向富太行、美太行。
五是党的绝对领导。“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人民群众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只能是一盘散沙。红旗渠能建成,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县委书记杨贵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是红旗渠建设的核心力量、骨干力量,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建设的前沿,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工地现场到处都能看到共产党员的身影。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坚决纠正、盘阳会议因地制宜调整战略、“隔三修四”一举提振群众士气、划分责任修渠段保证工程质量。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六是持续艰苦奋斗。当年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期间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不言而喻,他们“宁可苦干、绝不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秉持钢铁意志,用血肉之躯与悬崖峭壁硬碰硬,无论多么艰难和遥远,也要坚持到底。10年间,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修渠的过程中,256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仿佛历历在目。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林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他们终于可以大口大口地喝上水。在如今小康社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不忘奋斗依然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作为党的好干部、好儿女,要时刻牢记历史,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奉献自身。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更多的正能量”。我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信念可以点燃希望,可以注入精神力量。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学习红旗渠精神,学习林州党员干部不熄的理想、闪光的信念、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二要建好华州红色旅游景区。过去的红旗渠成就了今天的红旗渠,在林州学习了三天,我感到红旗渠已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林州、安阳,甚至是河南的一张名片。林州的大中小酒店爆满,一房难求,林州经济快速发展,带给了林州人民实惠。据了解,一年在红旗渠培训的人数达到几万人次,培训期间看到了来自海南、上海、福建、陕西宝鸡等地的学员,我看到了红色教育的作用的巨大。华州也应当向其学习,把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华干部学院做为核心景点强力打造华州红色旅游景区,努力构造“点、线、面”结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红色”与“绿色”契合、自然与人文整合的全域旅游格局。三要加快渭华干部学院建设。红色教育能够加强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上世纪七十年代,罗马尼亚、赞比亚、索马里、南斯拉夫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前来红旗渠参观学习,使红旗渠蜚声海内外。红旗渠干部学院建院以来,来自西班牙、加纳、缅甸、老挝等国家的学员络绎不绝,其红色教育也成为外国政党学习的典范。我们华州区作为渭华起义的爆发地,华州人民作为红色之后,一定要把渭华干部学院办好、办出特色,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全国一流学院。我相信,在不久以后我们华州也会成为全国各地学员来着学习的基地,从而带动华州社会经济发展,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
(作者为中共渭南市华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